一个23岁的余华,在只有二十几个人的医院里,每天给不同的人拔牙,他感觉无聊极了。就是这个小青年当了5年牙医拔了一万颗牙,写了12万字赚了1550万。
(相关资料图)
有一天他站在靠街的窗户看到文化馆的人很闲,甚是羡慕。他问其中一个人你为什么这么闲?
对方的回复让他羡慕不已。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我的工作。这年轻人甚是羡慕,他立志有一天也要进文化馆。
当时进文化馆只有三个方法,要么学作曲,要么学画画,要么学写作。他觉得前两件事太难了,他决定走写作这条路。
1983年11月的下午,他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一个文学杂志让他去修改小说。他从北京回来后,他所在的县城都轰动了,他是那个小地方第一个去北京改稿的人。
当地的官员认为他是有写作天赋的人才,就把他调到了文化馆。上班第一天,他故意迟到两个小时,但到文化馆才发现,他是第一个到的人。
这个人是谁,恐怕很多人都猜到了吧,他就是著名的作家余华 。后来有外国友人问他,你为什么放弃那么有前途的牙医,去做一个不赚钱的作家?
与话说,在80年代,牙医跟工人的待遇差不多,医生也穷,作家也穷,但他觉得做一个每天到处游玩的穷光蛋,比勤奋的穷光蛋快乐多了。
每天睡到中午,在街上溜达,找不到人玩再回家写东西。
10年之后,写作这件事已经深入骨髓,并且他赚的稿费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他便辞去文化馆的工作,在北京定居了。
这些年余华写过很多作品,当然最为人熟知的是《活着 》,但像《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 》等这些作品也非常受欢迎。
余华曾说过:写作使我拥有了两个人生,现实和虚构的,他们的关系就像是健康和疾病,当一个强大起来时,另一个必然会衰落下去。
如果你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首选就是《活着》,虽然他的结局是曲折多难的,但是它告诉你活着的意义,教给你如何更好地活着,带你看遍这世间的生死和悲喜。
《活着》一经出版,享誉中外,也让余华一举成名。自1992年《活着》出版至今,销量已突破2000万册,连莫言都感叹:“余华的书的数量少我一半,但影响力多我一半。”
国外的报纸曾经这样评价《活着》“这是一部特别的小说,一部既能使年轻一代也能使年长的读者感动的震撼心灵的小说。”
活着可能正在经历着平凡,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感受这世间的变化,感受冷暖,感受生死,才不枉来世上一遭。
如果你找不到生活的力量,没有斗志的生活着,想让自己振作起来,那就把这本书带回家吧!一包烟钱,就能让你重新找到自己的方向。
上一篇 : “五一”假期江西龙虎山迎客38.88万人次 旅游收入人数双创新高 当前视点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