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渐“消失”的福州端午习俗,你知道吗?

2023-06-22 06:05:13 来源:智慧海都

N海都见习记者 周婉怡 实习生 芸华


(相关资料图)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古时候人们要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除了包粽子、挂艾叶这些传统习俗外,在福州还有许多带有“福州味”的独特节俗。

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先生总结道:“十项端午风俗,如今现状为三件明,三件暗,四件看不见。”具体来说,龙舟竞渡、裹粽、插蒲艾三项习俗,在民间还尚为流行;“穿红肚兜、挂香袋、贴午时书”虽不流行,但会偶而见到;而“雄黄酒、五色符、放黄烟、釆莲鼓”四项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今天,我们来谈谈那些逐渐消失的福州端午民俗。

端午“挂香袋”、“戴红肚爿”

20世纪60年代逐渐消失

《闽侯县志》中记载:“孩子挂香袋,戴红肚兜,口鼻涂雄黄以辟邪。”此中提到的“挂香袋”、“戴红肚兜”便是端午的习俗之一。

在福州旧习俗中,在端午这一天,人们的衣着打扮颇具节日气氛,手臂系着五色丝带,丝带名为“长命缕”。同时,孩童们还会换上夏装,并悬挂香袋。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这些端午香袋大多来自母亲、姑姑、姐姐们的女红佳作。外形多为四角形,用彩色丝线裹着,香包内盛白术、白芷等香料,令蚊虫不敢近身。

送红肚爿也是端午的习俗之一。在旧时福州人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肚爿(肚兜)的习惯。“在古时,家里的外婆都会在端午时,给外孙(女)送上一件红肚爿作为礼物,寄托着驱灾辟邪的美好愿望。”邱登辉说道。

随着现代服饰的不断变化,戴肚爿的习俗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在闽侯县南屿镇的《元峰村志》中记载,端午时节儿童穿上新制肚兜把樟脑丸袋挂在胸前,头或脸抹些雄黄以辟邪,在20世纪60年代后渐渐地消失了。

颇似春联

家家户户在门楹贴“午时书”

“午时书”是福州独有的端午习俗。所谓“午时书”,就是一种无横批的对联,比春联小,书写内容多与端午节有关,一般都是端午节这天午时写、午时贴,讲究的还要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午时书写好后,除了贴在自家的大门上,有的还赠送给邻里亲友。

“午时书”风俗出现得较早,可远溯到唐朝。自宋代起,便有“午时书”习俗的记载了,如“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毒舌尽消除”。

“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午时书’不仅在书香门第家流行,更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欢。”邱登辉告诉记者,在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联与春联有两处不同的地方,第一,午时书其形式颇似春联,但与春联不同的是午时书只有上联和下联,没有横批。第二,午时书所写的内容只能与端午节有关,而春联能写内容更为广泛。

可惜如今端午贴“午时书”的习俗已被大家所淡忘,很多福州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午时书”。

“龙舟竞渡”出价高者坐龙头

福州民间流传的《五月节诗》中写道:“采莲鼓咚咚,肚爿替春装。”“采莲鼓”便是端午习俗中的一个。

邱登辉介绍,在4月下旬,人们为举办端午最盛大的活动“龙舟竞渡”,会高举龙舟的旗帜,挨家挨店进行募捐,为龙舟竞渡筹集经费。“据说,在那时出钱最多的乡民可以获得坐龙舟头的特殊待遇。”

最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募捐的过程当中还要高唱福州话闽调《采莲鼓》。“闽都文化”志愿者方杰介绍,传说这首歌谣是由清末民国初年一支采莲队伍流传下来的。整曲歌词为4句一段,每句有7个字,欢悦的曲调为龙舟竞渡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编辑:余泓妍

上一篇 : 电动车戴头盔规定2020 电动车戴头盔规定2020最新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