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速讯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优秀教案_《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023-03-20 00:40:54 来源:互联网

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  【教学目标】


(资料图片)

3、  一、知识目标

4、  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5、  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6、  二、能力目标

7、  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8、  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9、  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10、  三、情感目标

11、  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12、  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13、  【教学重点】

14、  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15、  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16、  【教学难点】

17、  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18、  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19、  【教学步骤】

20、  一、导入

21、  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

22、  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

23、  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24、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25、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26、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7、  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28、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29、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30、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31、  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32、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33、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34、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35、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36、  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37、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38、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39、  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40、  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41、  活动目的:

42、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 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43、  活动形式:

44、  游戏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诵绘画等

45、  活动准备:

46、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纸若干张。

47、  活动过程:

48、  一、游戏导课

49、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50、  学生快乐游戏。

51、  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52、  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53、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54、  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55、  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起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56、  世上不仅只有妈妈好,爸爸也好!谁想说一说爸爸是怎样爱你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爱你吗?

57、  当你犯了错时,爸爸可能会打你骂你,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好爸爸 坏爸爸》

58、  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59、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60、  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61、  晴晴做的对吗?

62、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63、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64、  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65、  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66、  五、总结

67、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68、  从今天起,为了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69、  教学目标:

70、  知识目标:

71、  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72、  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73、  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74、  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75、  能力目标:

76、  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77、  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78、  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79、  情感目标:

80、  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81、  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82、  教学重点:

83、  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84、  教学难点:

85、  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86、  教学方法:

87、  合作探究

88、  教学课时:

89、  1课时

90、  教学过程:

91、  一、导入新课

92、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93、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94、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95、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96、  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97、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98、  解释下面的词语。

99、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100、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101、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102、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103、  三、推进新课。

104、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105、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106、  (一)解题,理清脉络

107、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108、  内容:爱

109、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110、  明确:

111、  体验母爱(1—3)

112、  感受父爱(4—7)

113、  完善自身(8—10)

114、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15、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116、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117、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118、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119、  明确:

120、  特点与区别:

121、  母爱

122、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123、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124、  父爱

125、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126、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127、  优缺点:

128、  母爱

129、  ①伟大,渴求。

130、  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131、  父爱

132、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133、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134、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135、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136、  父爱——成长时期

137、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138、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139、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140、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141、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142、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143、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144、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145、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146、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147、  【教学目的】

148、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149、  【教学重点、难点】

150、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151、  【教学课时】

152、  1课时

153、  【课前准备】

154、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155、  【教学过程】

156、  导入新课:

157、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158、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159、  (幻灯片)

160、  母爱的特点

161、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162、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163、  母爱是无条件的。

164、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165、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166、  父爱的特点:

167、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168、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169、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170、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171、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17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173、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174、  (幻灯片)

175、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176、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177、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178、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179、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180、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181、  (幻灯片)

182、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183、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184、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185、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186、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187、  (幻灯片)

188、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189、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90、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191、  (幻灯片)

192、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193、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194、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195、  (幻灯片)

196、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197、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198、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199、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200、  教学目标:

201、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02、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03、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204、  教学重点:

205、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206、  教学难点:

207、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208、  课前准备:

209、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210、  教学过程:

211、  一、抓住字眼 谈话导入。

212、  导入新课:

213、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214、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5、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216、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217、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18、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19、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220、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221、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222、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23、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224、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225、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 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 亲切的教诲

226、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227、  (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228、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229、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230、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231、  1.学习第一节。

232、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33、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234、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235、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236、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237、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38、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239、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240、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241、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242、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243、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244、  3.学习第四节略。

245、  4.学习第五小节。

246、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47、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248、  (三)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249、  三、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250、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251、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252、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53、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254、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55、  六、作业

256、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57、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

258、  教学目标:

259、  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60、  理解父母之爱

261、  引导学生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62、  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给予爱,爱别人,更好地热爱生活

263、  教学重点:

264、  品味父爱、母爱

265、  教学难点:

266、  理解爱,真正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

267、  教学方法:

268、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269、  教学时间:

270、  一课时

271、  课前准备:

272、  完成表格,整体感知文章

273、  教学过程:

274、  一、激趣导入

275、  二、了解“爱的能力”发展的过程

276、  三、感悟母爱

277、  在16段中,找出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感悟母爱的特点

278、  四、研品父爱

279、  从67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280、  父爱与母爱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281、  父爱有哪些消极面和积极面?

282、  学生活动: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何理解父爱的消极面?

283、  从父爱的积极面来思考,你对父爱的“严厉”有什么新的认识?

284、  (机动:此环节可作为作业,“升华爱”)

285、  五、探讨成熟之爱

286、  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拥有成熟的爱的能力?

287、  如何理解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孤儿的成长、成熟、成功?

288、  六、小结:得到爱,学会爱,好好爱。

289、  【教学目标】

290、  知识与能力——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爱的观点。

291、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全文,通过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章结构。

292、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并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93、  【学情分析】

294、  课文要讲述的道理很简单,但偏科学性,不利于学生阅读。有些句子比较拗口

295、  【教学重点】

296、  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爱的观点。

297、  引导学生阅读全文,通过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章结构。

298、  【教学难点】

299、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并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300、  【教学步骤】

301、  1.导入。

302、  今天,我们来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303、  2.解题。

304、  ⑴问:先来齐读题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心词是哪一个?

305、  明确:爱。

306、  ⑵问:“爱”的甲骨文写法是“ ”,繁体的写法是“ ”。甲骨文的“爱”上面一只手,下面两只手,中间是一个“舟”字,流沙河说“蜀人上菜品的木盘叫船盘,承茶碗的铜盘叫茶船”。繁体的“爱”中间过了一个“心”字。这正像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给吃给喝,还要捧上一颗心。那么,文章的题目能否改成“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

307、  明确:不行。原标题是双向的,既可以表示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也可以表示孩子对父母之间的爱。

308、  ⑶问: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齐读?

309、  明确:

310、  ①理解父爱与母爱的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爱的观点。

311、  ②引导学生阅读全文,通过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章结构。

312、  ③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高度,并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313、  作者。

314、  ⑴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还用拿到高中教材中讲吗?父母无私的爱我们,我们也应该孝顺父母。初中我们学过一篇讲父爱的散文《背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哲理性随笔,作者弗洛姆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高徒,齐读作者介绍

315、  明确:弗洛姆本身也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了二十多种文字,仅英文版就发行了150万册以上,就理论性著作而言是极其罕见的。

316、  ⑵问:他对“爱”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

317、  明确: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318、  筛选有效信息:

319、  ⑴问:“母爱是有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320、  明确:作者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父亲是有条件的,这种所谓的条件,只不过是他们爱的表达方式不同,父爱也有细腻、无微不至的一面,母爱也有理智与严格的一面。的一面,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毕淑敏的《妈妈为什么打你》,我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作为一篇哲学文章,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321、  ⑵问:课文第六段说母爱“给予我们自然世界”,父爱“给予我们思想世界”。能不能倒过来,说母爱“给予我们的是思想世界”,父爱“给予我们是自然世界”?

322、  齐读第六段。引导学生找出写母爱、父爱的关键词句理解母爱与父爱的区别。

323、  明确:不是绝对的。母亲也会望子成龙,成长期,幼儿期的孩子也给母亲带来了慰藉和希望。“无条件”可以理解成无限大的包容。父爱有时候也有细腻无微不至的一面。

324、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有自然渊源,孕育生命,滋润万物,海纳百川,宽容大度,没有高低贵贱美丑之分。母爱具有包容性,是伟大、无私的。

325、  父亲是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他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担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勇气,他让我们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父亲是教育孩子、给孩子指出通往成功指路的人。

326、  ⑶问:我们怎样综合父母之爱达到一个成熟爱的原则?(齐读9-10段)

327、  明确: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良知,建立两个形象: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之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328、  作业。

329、  给父母的回信《亲爱的》

330、  教学目标

33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需要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观点。

332、  情感与价值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333、  教学重难点

334、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是教学重点

335、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这是教学难点

336、  教学思路

337、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生阅读理解有一定困难。而父爱、母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一些小故事来消除理论著作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浅入深,由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哲理的理性认识。

338、  主要教学

339、  方法按品读感知、对话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信息整合包括阅读时使用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同时还动笔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及时收集整合信息,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思路)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340、  教学资源

341、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导题音乐

342、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343、  一、导入新课

344、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345、  回忆有关母爱与父爱诗词营造情境,从最熟悉的感悟入手

346、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47、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

348、  具体如下:

349、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350、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351、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352、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准备

353、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是零散的、感性的,不过不要紧,只要能跟上思路,思考问题就行。)

354、  三、研读讨论:

355、  (一)探讨母爱与父爱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356、  提示:文中哪些段是写母爱,这些段中哪些关键词语句子体现了母爱的特点?

357、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只要是母亲的孩子,母亲就会无条件的爱孩子。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是一个高贵的公主,还是一个杀人犯;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母亲都会无条件的爱你。

358、  (故事一:当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他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是的”,杜鲁门的母亲答道:“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359、  学生找出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

360、  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361、  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

362、  “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363、  (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逐渐明晰母爱的特点) 要真正有效的看书,就需要动笔,在勾画过程中让思路成形,从而高质量获取信息。

364、  三、研读讨论

365、  提示:父爱的特点是什么?

366、  学生找出词句后一起总结:父爱是有条件的。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父亲的爱却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学会生存、生活。要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如纪律、秩序、法律等;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父爱让我们在社会立足,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故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367、  学生找出词句: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368、  “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369、  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370、  讨论、自由发言,找出句子。有效获取信息,认识父爱的不一样。

371、  三、研读讨论3提问:如何解读“严父慈母”中的“严父”之爱?

372、  (故事二:弗利克斯回来了弗利克斯是美国的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很爱他,他的父亲常时不时揍他几下。这年圣诞前夕,他的母亲正准备小香肠,家里没有芥末,父亲叫正在摆弄廉价相机的弗利克斯去买。弗利克斯正沉浸在自己的相机世界,被父亲轻轻打了一巴掌,才拿起瓶子恋恋不舍走出家门。他一出门就把这事忘光了,在街上一直逛到商店打烊,才记起自己是出来买芥末的。这时他不敢回家,因为他不想在圣诞节挨耳光。这样,他父母在怒气中吃完了没放芥末的小香肠。八点钟了,他们开始担起心来。九点钟他们跑出家门,去按弗利克斯朋友们的门铃。—─圣诞节的头一天,他们报告了警察。一连等了三天,音讯杳然!他们又等了三年,仍不知所终!久而久之,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最后,他们不再等了,从此陷入了绝望的忧伤之中……打这起,圣诞前夜成了这孤寂的老两口生活中的忌辰。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直到有一天,照例是圣诞,老两口照例吃着没放芥末的小香肠,身后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说:“买来了!这是芥末,爸爸!”接着,一只手从二老之间伸了出来。一点不假,一个满装芥末的瓶子放到了桌子上……母亲双手合十,深深地低下了头。父亲擦着桌子站起身,虽然热泪盈眶,却微笑着回过身来,举起胳膊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说道:“去了这么长时间!你这个调皮鬼,坐到那边去!”)

373、  自由讨论,直至火候才抛出故事二和故事三,学生自述经历或另有感人故事亦可。这里应是课堂的高潮,通过故事或自身经历的讲述,学生能非常清晰的认识到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也能更深的领悟到平日忽视甚至反感的伟大的父亲之爱。

374、  (故事三:贝多芬几乎是在父亲的暴力下成长。贝多芬的父亲望子成龙,希望贝多芬成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严苛的音乐训练。贝多芬除了练钢琴之外,还要练小提琴、中提琴,贝多芬喜欢随意自己拉一些曲子,但只要被父亲发现,就会大骂他一顿,说:“你还没到达随心所欲的程度,现在好好给我一个音一个音照谱演奏!”父亲的教育严格,甚至常有时候是不合理的,但他还是为儿子神速的进步感到无比的骄傲,而且非常肯定将来他的儿子一定是个伟大的音乐家。)

375、  小结:泰戈尔说:“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怜,但你永远用坚决的拒绝来拯救我,这刚强的慈悲已经紧密的交织在我的生命里。”父亲之爱,也许就体现在他的严厉、刚强和不动声色中。故高尔基说得好: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

376、  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377、  母爱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

378、  父爱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

379、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380、  结合第八段,水到渠成的总结概括,享受专注阅读带来的快乐。 为下一步质疑作准备

381、  四、深入质疑:

382、  提问: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383、  提示:如果只有母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384、  回答:孩子可能会沉浸在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只依赖于别人,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不会爱别人。

385、  提示:如果只有父爱,孩子会怎样发展?

386、  回答:孩子可能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喜欢暴力、走极端等。也不会爱别人。

387、  明确:成熟的人应具有的特点:

388、  独立、温和;自信、理智。前两点来自母亲,后两点来自父亲。

389、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390、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391、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此步质疑很有必要。通过反思,学生不仅更深理解父母之爱,还学会如何塑造自身成熟而健康的灵魂。事实上,到这个环节时,学生似乎都比昨天长大了好多。

392、  五、延伸拓展:

393、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父母之爱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希望?假如你是父母,你又预备怎样履行父母的职责?(可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394、  课后周记让学生反省,对父母之爱上升至理性高度。

395、  自我反思

396、  这篇文章我自己非常喜欢,弗罗坶的《爱的艺术》让我感悟良多。因此,我也力图要通过教授这篇课文来告诉学生,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可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我们可以被人爱,还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父母,老师,朋友,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能有意识地去爱别人,就意味着你已向成熟迈进了一大步。

397、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398、  双边交流较多,全堂课基本以师生对话进行。基本做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课堂伸缩自如,能收能放。学生兴趣盎然,感触颇多。

399、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00、  对课文有所取舍,放弃了“爱的成长过程”的理解

401、  【教学目的】

402、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403、  【教学重点、难点】

404、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405、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406、  【教学课时】

407、  1课时

408、  【课前准备】

409、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410、  【教学过程】

411、  导入新课:

412、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413、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教学步骤: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414、  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415、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416、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417、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18、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父爱(有条件)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419、  相关资料

420、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达到这目标尽管困难,但这不足以成为理由,从而不去寻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和了解克服困难的条件。为了使这一问题不再复杂化,我努力在这本书里避免使用专业词汇,同时也尽量不援引别的资料。但是在另一个问题上,我却没有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我这里尤指的是我在这本书里重复了我以前著作里的思想。我的《逃避自由》和《精神分析和伦理学》这两本书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看到我在上两本书里已经提到过的思想。但是《爱的艺术》绝不是这两本书的总结,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当然就是旧一点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也会获得一层新的意义,因为这些思想现在都围绕着一个题目:那就是爱的艺术。——艾·弗罗姆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421、  [知识与技能]

422、  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423、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424、  [过程与方法]

425、  通过筛选信息,区别父爱与母爱,重新审视爱。

426、  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42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8、  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429、  [教学重点]

430、  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431、  [教学难点]

432、  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433、  [教学方法]

434、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435、  [教学准备]

436、  多媒体课件

437、  [教具准备]

438、  PPT课件。

439、  [教学过程]

440、  一、导入新课

441、  每年的高考,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么一群在考场外翘首以待的家长们,他们毫无怨言地等候在考场外,只希望在第一时间能见到他们的孩子并平安地接回家。其实,何止是这一幕,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这些我想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感觉到了吧,今天我们要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442、  二、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443、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444、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445、  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

446、  明确如下:

447、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448、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449、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父亲)

450、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451、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452、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453、  四、深入探究

454、  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455、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

456、  年龄段特征

457、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458、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459、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460、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461、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62、  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63、  五、疑难探究

464、  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465、  (1) 母爱:无条件。是祝福,是和平。不需努力,也无法赢得。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作用: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466、  父爱: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代表思想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467、  (2)优缺点:

468、  母爱:

469、  优点:伟大,为人所渴求。

470、  缺点: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471、  父爱:

472、  优点: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473、  缺点: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474、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475、  明确:前者是一种不成熟、幼稚的爱,后者则是成熟的爱。“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得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在课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并不难,难的是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认识自己情感成熟的过程,从理性层面审视自己的情感。)

476、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477、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设计这个问题还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成熟的人会融合父母给自己的爱,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懂得爱父母,懂得回报社会)。

478、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479、  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480、  六、拓展延伸

481、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482、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谈感受。可由刚入学时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父亲节刚过,让同学说说他们为父母所做的事,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483、  七、作业

484、  就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

下一篇 :

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