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士日内瓦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由包起帆带领团队再次领衔制定的集装箱国际标准《ISO/TS 7352:2023 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由ISO中央秘书处正式发布。这是继包起帆领衔制定我国在物流和交通运输领域首个国际标准《ISO 18186:2011 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之后的又一突破。
(资料图片)
坐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的办公室里,包起帆深有感触地说:“两个标准的制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01年,我就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集装箱。22年来,在一个个科技项目持续不断的支持下,我们始终行走在创新之路上,这才有了今天的春暖花开。”
抓住产业“牛鼻子”,助力勇闯创新路
20世纪80年代,曾经当过码头装卸工的包起帆,被誉为“抓斗大王”。22年来,包起帆将目光聚焦到港口数字化领域,将不断迭代更新的物联网信息技术引入港口物流领域,让集装箱能“自己说出来”“自己动起来”。
“2001年,集装箱识别、流转大多依赖人工或是半人工。码头工人们需要一个个记录集装箱的信息,费时费力。”回忆起当初的起点,包起帆记忆犹新,“当时上海市科委在科技部支持下正在推广一种RFID技术,可以非接触地识别标签。我马上就想到,是不是能给集装箱安装一个电子标签,然后码头工人只需要手持阅读器,扫一下标签就可以完成记录。这样一来就方便很多。”
这在2001年时RFID技术还是一个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包起帆却勇敢地踏上了这条当时国内行业都未曾涉足的道路。“我认为,基础研究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道路,产业创新就是要洞察新技术的巨大潜力。”包起帆说。
2004年,由包起帆领衔的关于电子标签的两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启动。也是在同一年,包起帆参与领导的中国第一个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带有集装箱电子标签的商业运营的集装箱班轮示范航线开通。国外专家称“这是一场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的革命。”
2006年5月,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和“集装箱电子标签与电子门封条连接方法”等技术荣获四项金奖。2011年,集装箱货运标签系统的国际标准获得通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包起帆在总结第一个国际标准诞生之路时说,“能够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就是因为我们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抓住了产业未来发展的‘牛鼻子’。”
9年4个科技项目接力,完成“技术-应用-标准”三级跳
2011年,包起帆从上港集团卸任,受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担任该校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一职。从企业到高校,包起帆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新技术应用落地产业之中。
“抓斗大王”包起帆。上海市科技党委供图
2012年和2016年,包起帆团队分别承接了上海市科委两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北斗的集装箱智能物流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融合北斗的物流跟踪与监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前一个项目,将北斗系统引入集装箱物流全程实时在线监控中,同时搭建通用的基于物联网的集装箱智能物流监控管理系统。后一个项目,从物理层面创新集成北斗、BLE、NFC、移动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同时搭建面向公共服务的物流跟踪与监控云平台。
2017年和2020年,上海市科委又将两个标准化项目“基于物联网的多传感物流跟踪与监控系统技术标准”和“基于二维码与NFC的集装箱自动识别与安全跟踪国际标准研制”给予包起帆团队。其中,前者项目将传统机械封条与智能手机、监控平台相结合,制定相关标准,推动传统物流和机械封条制造行业的升级转型。后者项目则提出了集装箱二维码与NFC标签一体化集成方案。
“9年4个科技项目,这是一场支持创新的接力赛,也是我们完成‘从技术到应用再到标准’三级跳的最大助力。”在包起帆看来,这种既有阶段性检验成果,又持续支持的科技立项,契合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
“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助力科技人员的创新工作,就需要稳定的、长期的政府支持。上海市科委从2004年开始就开始支持我们科技创新团队。最近10多年更是持续给予项目支持,这就给了我们强劲的创新动力,也给科技人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包起帆说,“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项目是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样能最大程度给予科技人员创新自由的同时,大大降低创新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创新落地到产业中,用政府项目的小钱带动企业和社会投入大钱。”
在包起帆团队的推动下,中国箱封生产厂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NFC电子箱封和二维码箱封,近600万个新型箱封销往美国、欧洲、加拿大、孟加拉国、阿联酋、印度、巴西等国,且订单量逐年增加。这也是此次《ISO/TS 7352:2023集装箱NFC/二维码箱封》能够通过的底气所在。随着这一新国际标准的发布,中国将再次提升在国际航运物流行业中的话语权。